上帝已死——伦理学原理

读书心得· 吴瑞  

上帝死没死?我看没有。 上帝在每个心中,每个人心中有道德标准,并且有执行手段。

上帝死没死?我看没有。

上帝在每个人心中,每个人心中有道德标准,并且有执行手段。

 

买这本伦理学方面的书,记得应该是在那个AI刚刚爆火后的春天,相关的讨论成为热点。AI都能代替人脑的工作,人将何去何从?人类会不会消失?这些问题有的像科幻、有的来自厂商的产品营销软文、更多的是一些大聪明公知蹭热点炒流量。

 

带着自己的脑子看,这问题真正的到来还远的很。想把水搅浑而浑水摸鱼的大有人在。但是,却没有系统的知识储备与理论指导,有口难言,有口难辨。是从科技的、社会的、历史的还是政治的。

 

我从新闻中看到中央成立了科技伦理委员会。觉得这倒是个不错的切入点,从伦理来切入。伦理是人独特的东西。从顶层设计出发,我们应该领会这个精神。于是买了伦理相关的书。选择了一下,还是大学的概论之类的书比较合适,于是买了这本。

 

常常是这样,一时兴起买了书,到货却是几天后,心态早已变了,有时甚至包裹都不曾打开就放在那里。这本书也是这样。一直到几个月后,我去上海参加一个活动。按照我自己的习惯,旅行时都会带本书,以充实路上交通时光。近年来,经常往返与各地,一般都是选择深夜发车的直快卧铺,第二天清晨就到目的地,比城市里的上班族还起得早。什么也不耽误。而且都选择上铺,因为不会被打扰,且光照好。有一次候补到下铺,发现灯光照不到,而且还没有阅读灯。

 

我提前近一小时进站,在刚刚检票进站的那片区域找了个椅子坐下,开始看书。不多时周围空座又被下一波次的旅客填满。整个候车大厅,密密麻麻都是人,四下环顾,只我一人捧书在看,而且封面上大大的写着《伦理学原理》,简直是个格格不入的“疯子”。我早已对此习以为常。一旦看起来,就对外界忘乎所以,直到站内播报车次开始检票才收了书,避开大流先上个厕所,然后检票上车。

 

就这样,在往返的行程中,将此书大部分看完。到后面的章节,觉得是作者在自我发挥,夹带私货,内容让我感觉索然无味,不知所云,就打住了。在那看完内容的后面批上“本书到此看完”。

 

书中对伦理道德的标准订立、还有标准的执行,作了简要的介绍。说上帝已死,即道德标准的订立者没有了,执行者也没有了。我深以为然。伦理在当下很少人提及了。那么是不是往日旧道德死掉了,而不是道德本身呢?我觉得不仅是旧道德,因为已然没有新道德。新道德是什么?利己?以利己为标准。那什么是利己?利己是不是他人的谎言,表面看以为利己,其实在利他呢?是不是掉入了这种精巧的设计?

打个不恰当的比方,猪圈的猪拼命争夺食物把自己吃饱养肥,从猪的角度是利己的,而从主人的角度,肯定是利主人的。那么,换角度观察利己就是利他了。

还有现实世界里,比如罢工。为什么要罢工呢,工作不是为了自己吗?因为工作更是有利这个社会中那些建立现在社会秩序的既得利益者。罢工伤己,更伤那些人,所以能以此为武器进行抗争。

 

往上进一步地推理,我们利己实为利他,那个站在更高地位的他,他又利谁呢?个体的目的是什么?利社会?社会的目的又是什么?利人类?利地球?人类的目的呢?地球的目的呢?宇宙的目的呢?利上帝?

我们找不到上帝,得不到上帝的指示,上帝抛弃了我们,或者说上帝已死。

 

最近呢,我有新的想法。按哲学的说法,我找到了上帝。

感觉到虚无、感觉到没意义的不是每个人。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,他们从来不懂什么上帝死不死的问题。他们却是价值创造者。

 

我感觉虚无,是因为自由。想像你一个人漂浮在广阔的海的中央,更或者在茫茫太空中,你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。你无事可做,你只是活着。这是自由吗?你可以做任何事,但也许是做不了任何事。你没有意义,只是活着。

 

为什么这么说,因为自由,我有自由吗?我看到了一丝相对的自由,自由何来?

说是自由,倒不如说是适应了牢笼。曾几何时我日复一日地生活,重复着昨天,如同身在“楚门的世界”。我已经适应了我生活中的一切,周边的人,周边的天气,每天发生的差不多的事。于是,在一个毫无新鲜感的世界里,只剩下虚无,虚无的自由。自由是因为我的机体与灵魂都适应了我生活中的一切,我所想的也是我正在做的,且在上一刻已经预期好的。还要什么上帝!

社会如同一张网络,每个人都是网络上一个结点。

 

我在什么时候又发现了上帝,正是离开我那个“楚门的世界”,到达一种新的生活状态之时。在新的人中间——他们是完全不同的人。我感到与这些人的明显差异,他们在要求我,我也在要求他们,要求去改变成对方期望的样子。这时,上帝来了,而且不止一个。我心中一个,他们心中一个。达不到对方预期,就去斗争,去摩擦。我们都是自我道德观念的守卫者,是道德标准的执法者。

 

也许可以说,上帝一直都在,只是在有差异时,才感受到在。没有差异时,感受不到。

 

那怎么才是好的?相忘于江湖?不用相濡以沫来让你我都感动?不得而知。

 

读万卷书,不如行万里路,行万里路,不如阅人无数。

我们讨论的这些问题,学的这些知识,归根结底是为了什么?明白了这个问题,很多高深的理论就不难懂了。

我以为,答案就是“为了改造客观世界”。之前想过手与脑的关系,手的实践是为脑获取了知识,但脑的知识更加是为了让手来改造世界。所以手是第一位的,脑是服务于手的。

现在社会的分配制度,把脑力劳动放在更重要的位置,这是现实,也是误区。脑子里的意识,是客观世界的反映,客观世界变化了,才会改变脑子里意识的东西。

 

就像国产武器打赢了,你才会相信国家真的强大了一样。改造客观世界才是重要的,客观世界改造了,所有人的脑子才会被改造。通过讲道理传播二手知识说服他人,也要以客观世界的可观测现实为基础。不然谁会相信你的说教?捋一捋就是,知识是为了实践,实践才能创造新的知识。

我们做的一切有价值的事,就是为了改变人的脑,增加人的知识。所有人的共同的知识来自哪里,显然就是客观世界。当真正尝试过与AI聊天时,我也才相信世界已经被改变了,才去想像它的价值与意义。

更多的事,一切为时尚早。

这个世界是由人组成,没有人的世界毫无意义。AI 什么的已经不再重要。

More